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吃货科考吃30多个馒头,当上状元,探花不服写诗调侃,令人捧腹

13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25 09:17:33    

馒头大家都很熟悉,现在爱吃馒头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是在缺衣少食的时代,馒头常常被誉为香饽饽。有饭量大的大汉,一顿能吃七八个馒头,至于猪八戒那样的吃货,十几个也不在话下。不过无论是吃七八个的大汉,还是猪八戒那样的吃货,都很难让人联想到读书人。一般而言,读书人即便是能吃,往往也要顾及斯文和体面,断然不可能露出那么难看的吃相。

唯一有一次例外,那就是康熙年间,有一位名叫李蟠的读书人,居然背着30多个馒头进了科考场。这样的吃货,估计满脑子都是馒头,还考什么呢?但没想到的是,康熙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位穷书生不容易,居然钦点他为状元郎。于是,李蟠就成了清代有名的“饽饽状元”。

而原本的笔试第一者,便因此被挤到了榜眼的位置,原本该得第二名的也就成了探花。这位名叫姜宸英的探花极为不服,但也不可能去找皇帝评理,于是他便写了一首绝妙之诗对状元公加以调侃。这诗写得头头是道,没有一个俗气的字眼,但却字字颇透着讽刺,原谅我不厚道地笑了。这诗到底写的什么呢?让我们来品一品:

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

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

木下还生子,虫边更出番。

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诗的前四句,是欲抑先扬,先把新科状元猛夸一通。新科状元名叫李蟠,是江苏徐州人士。因此诗的第一句,就先夸徐州,徐州古称彭城,为中华大地南北分界线上的历史名城。因此,诗中说“望重彭城郡”。第二句则是夸人,“名高进士科”,夸奖李蟠能够参加殿试,为名高之士。

第三四句,则夸赞状元公的容貌仪态和文采笔墨。“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然而这样的夸奖,似乎总让人觉得有几分过。夸人一旦过了一分,就容易被认为是在说反话,是在揶揄人,寻人开心。不错,这位探花郎本意就是如此。

五六两句,直接指名道姓,“木下还生子”是一个李字,“虫边更出番”是一个蟠字。这位探花郎也算是直爽之人,不藏着掖着,这首诗说的就是新科状元李蟠。

最后两句,简直令人喷饭。虽然说这位状元公,无论出身,才名,甚至容貌都非常人可以匹敌。但令一般学子学不会的,却还不是这些,而是“三十六饽饽”,如此反转,委实幽默至极,也可爱至极,可谓高级黑!

事实上,如此黑别人,固然不好,但是回到36个馒头这件事情本身而言,只能说不同人,有不同看法。对于康熙而言,觉得这样一个穷酸才子,食量大但是又没什么好东西可吃,于是带着36个馒头参加考试,体现的正是穷才子的大志气。但是对于同样参加科考的姜宸英而言,参加考试应该用笔下功夫取胜,靠纸笔以外的36个馒头博取皇帝同情,并不算什么荣耀之事。如此以皇帝的同情获得的状元公头衔,也自然就有必要去嘲笑他一番。

我们暂且先不去论谁对谁错,让我们回到历史当中。历史上的李蟠,虽然确实是带着36个馒头参加殿试,但是后来的他的所作所为,确实证明康熙没有看错人,他其实是有真本事的。当上状元后,李蟠得到了康熙的重用,曾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在此期间,他刚正不阿,选拔了不少人才,其中包括了杜讷、鄂尔泰等人,这些人基本和他一样,都是家境不好的才子,后来都因为他的提拔成为了朝中肱骨。

后来李蟠因得罪小人,被罢了官,便回到家乡休书。其所作的《东坡放鹤亭记》颇受推崇,所注解的《金刚经》更是被当世人视为珍宝,可惜现在已经遗失。而那个当年嘲讽他的探花姜宸英也对他佩服不已,两人后来成了多年好友。李蟠还有不少诗文存世,大家若是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