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夜读|古典主义的端午

11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6-03 21:21:48    

1

在江南,端午这天不吃粽子,说不过去。端午前几天,村里人就把收着的干箬叶放在水里浸泡,泡软了,准备着裹粽子。也有去山上采新鲜箬叶的,新鲜箬叶包裹的粽子,煮起来自有一种草木的清香。

端午裹粽子,大概是江南普遍的习俗。为什么要吃粽子,小孩子都说得出来,是为纪念屈原。从起源上说,这个节日本质上是有一点忧伤的。然而粽子的裹法,各处还是有些不一样。北方的粽子,多是甜粽。甜粽以碱水制之,或放两粒小枣,蘸糖吃。咸粽就蘸酱油吃。越到南方,花样越多,传统的广东粽子配料就有蛋黄、莲子、豆类、火腿或腌肉、冬菇等,粽子的个头也大得多。

江浙的粽子,比广东粽子朴素些,比北方的又精致些。最有名的是嘉兴粽子。苏州粽子也有名,以箬叶或菰叶裹之。杭州城北塘栖镇上,汇昌粽尤为有名。一般人只知塘栖枇杷,不知汇昌粽。不同于嘉兴粽和湖州粽,汇昌粽比较有特色,有斧头粽、枕头粽、尖角粽和猪脚粽等多种;在制作工艺上,汇昌粽以五花肉、绍兴酒、土糯米、青竹叶为原材料;在蒸煮过程中,又强调“千滚不如一焖”。一百只粽子放入加有老汤的铁锅中耐心煮,食来口感鲜糯,回味无穷。

母亲裹的粽子,跟胖乎乎的嘉兴粽子不一样,母亲包起来是修长的一只,四只角。裹粽子的绳索,是用的棕叶,晒干,又浸了水,韧性十足。母亲喜欢把粽子裹得实实的,棕叶绳子扎得紧紧的,柴火灶里大锅煮着,煮得满室飘荡粽子香。

江南人过端午隆重,且历史悠久,《清嘉录》卷五记道:“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五景。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馈遗主顾,则各以其所有雄黄、芷术、酒糟等品。百工亦各辍所业,群入酒肆哄饮,名曰白赏节。”

端午的仪式感是很强的。对于孩子来说,端午还要在手腕脚腕系五彩丝线,谓之“端午线”。据说这是从宋代传下来的习俗,也叫“长命缕”。端午这天系上,一直到六月六那天丢到瓦背上,让鸟儿衔去。

也有别地方的说法,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带来一年的好运。不过,“端午线”和给小孩子额头用雄黄酒写个“王”字一样,大雅久不作,习俗渐渐也会湮灭,只有粽子还是年复一年,在端午节按时出现——现在的端午,因为临近高考,据说有的地方,老师或是家长会把粽子系一个在门框上,让孩子经过时高高地蹦起来,用头去顶一下——这是新的习俗,寓意“高中”,也很有意思。

5月28日,湖南省永州市道县西洲街道西洲社区的居民在包粽子。

2

有一次,我到杭州北面的小镇塘栖去,发现那里的粽子很有趣,居然有雌雄之分。老人家说,以前姑娘小伙们的定情物就是粽子——相亲之日,小伙子带的三角粽,是雄粽,姑娘带的刀斧粽,是雌粽。小伙看上谁家姑娘,就把雄粽递到姑娘手里,如果姑娘中意,就会把雌粽回赠给小伙。从粽子入手,一场淳朴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

老家常山的习俗里,男女小伙定了人家,到了端午、中秋是要送节的。这一天,小伙子挑一担东西,送到姑娘家去,一般是有肉有酒,有面有烟。面是索面。端午时候就送粽子,中秋就添上月饼。送端午的人,挑一副箩筐的担子穿过田野中间的路,步行很远,送到女方家里去,这个过程有一种悠远的情意在。

我小时候还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那时候乡下没有电话,也没有摩托车和汽车,见面聊天都不容易。只有到了这样的日子,女方在家里巴巴地等着,等着意中人挑一副沉沉的担子出现。若是路远,或是下雨,远方的人久等也未到,不知道她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而挑担的人,在这样的远路上走着,一步一步,愈来愈接近着喜欢的人,心里应该会有无限的欢喜。

这样的担子里,除了粽子和烟酒,也会藏着一副五彩丝线吧。等到无人注意的时候,悄悄地系到女方的手腕上。

在丽水松阳,还有一种茶叫“端午茶”。虽然名字叫做“端午”的茶,却并不只在端午才有,乃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虽然名字叫做端午的“茶”,却并没有茶叶,乃是各式各样的植物,树皮、树根、树叶、藤条、草茎之类,五花八门。在松阳这个山中的县城,有多少户人家,就有多少种端午茶,各家各门的配方都有些许不同,每一家的端午茶泡出来味道也都有差异。

有一天我在松阳老街上闲逛,发现那里的中草药铺可真多,随便走进一家药铺,就能告诉你独到的端午茶配方,煮出一壶独一无二的茶来。而在松阳的饭店里吃饭,店家一定会给你沏上一壶端午茶。细细分辨其中材料,可见有香樟树片、香樟叶、竹叶、竹枝、石菖蒲、鱼腥草、天仙果、金锁匙、金银花等等,据说可入茶的植物,有一二百种。

这一道端午茶,可是浙江省第三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起源,可上溯于春秋战国时期,有清热消炎、防暑解毒、祛湿散风等等功效,成为当地人一年到头必备的茶饮。

五月五日,古人心目中一般认为是大凶日、毒日、恶日。天气转暖,毒虫出动,蛇蝎、蜈蚣之类的出来,瘟疫也容易流行,所以要用一些方式祛邪避毒。菖蒲是瑞草,叶片像是宝剑,人称之“蒲剑”,将它与艾草一起插在门上,以驱邪避疫;佩戴香囊、五彩丝线、饮雄黄酒、喝端午茶之类,也同是此意。

3

要是回到宋朝,端午习俗大体差不多,只是宋人比今人更爱在端午戴花——《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初一日,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酒果、香烛、纸马、粽子、水团,莫计其数,只供养得一早,便为粪草。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寻常无花供养,却不相笑,惟重午不可无花供养。端午日仍前供养。”

那是一个爱花的时代,人人喜欢在头上戴朵花。戴花,那时也叫簪花,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属,男子簪花也蔚然成风。不分性别、年龄、阶层、贫富,不仅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簪花,普通市民也爱簪花,隐士高人爱簪花,连绿林好汉也会簪花,《水浒传》里的浪子燕青就是如此,“腰间斜插名人扇,鬓边常簪四季花”。南宋画家苏汉臣有一幅画作《货郎图》,画中一个货郎壮汉,鬓边簪一枝花,其面貌浓眉大眼,其神情甚是娇媚,颇为有趣。

辛弃疾到了六十多岁的时候,也写过一首词《临江仙·簪花屡堕戏作》:“鼓子花开春烂漫,荒园无限思量。今朝拄杖过西乡。急呼桃叶渡,为看牡丹忙。不管昨宵风雨横,依然红紫成行。白头陪奉少年场。一枝簪不住,推道帽檐长。”

您瞧,一个发疏齿摇的老人拄着拐杖急急去看花,老人也想跟年轻人一样,把花簪在头上,可是头发已经稀疏,簪花屡堕,老人随即自我解嘲,推说帽檐太长。一个富有情趣的春日看花图景,一位可爱天真的老人形象,都跃然纸上。

5月28日,人们在南京玄武湖上赛龙舟。

簪花属于全民性的日常活动,重要的节日当然要簪花。端午这天,“茉莉盛开,城内外扑戴朵花者,不下数百人。”或是穿越回那个文化繁盛、生活风雅的宋朝,在临安城,你我说不定也头戴一枝花,臂上佩戴五彩丝线与香囊,手上拎着精致的粽子当午餐,一路香风习习,去参加划龙舟比赛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