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星球大战9》口碑崩坏,怪谁?

13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6-16 07:15:46    

“除非你能想像得到,否则你绝对做不到。”——乔治·卢卡斯

自从1977年首次问世以来,《星球大战》就成为了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幻电影。

不同于其他科幻或漫改英雄电影,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建构和积累下,《星战》从最早的好莱坞泛文化娱乐类型片逐渐演变为“太空文化”、“太空史诗”。

它起源于美国,但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美国,它还透过小说、动漫画、游戏、周边等载体广泛传播,风靡世界的同时构建成一个庞大又复杂的文化体系。

经典IP的狂欢与隐患

古天乐斥资六百万港币,购入闲置房改装成玩具仓库,他收藏的《星战》1:1手办不下五六十件。

姜文、甑子丹为了孩子的《星战》梦,也在其衍生故事《侠盗一号》里高兴地打起酱油。

而他们已经相当幸福。因为,就算在美国,很多大牌明星也只有套起面具,不辨真面参演《星战》的资格。

丹尼尔·克雷格、汤姆·哈迪曾在《星球大战7、8》中客串暴风兵,“黄老板”艾德·希兰、英国威廉和哈里王子也都曾客串过。不经意间,某个暴风兵的头盔下,都隐藏着一张“大牌脸”。

总之,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难免受到它强烈的文化冲击波干扰。

但是,有着如此巨大文化影响力的《星战》,在《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出世后,非但没有能够得到传承,还因为垄断等市场原因,使它从“星际文明”粗暴地降维到简单的“泛娱乐时代”。

从普通观众给它的评分,已经可以看出对其利用IP“圈钱”的质疑。

“烂番茄”新鲜度为百分之56,豆瓣网友给了6.8。

长此以往,侵蚀IP资源、消化文化的手段非但不会让如此经典的IP叶茂常青,它还会在华丽的资本运作下,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迪士尼帝国的扩张与危害

绝地武士的宿命论和传承论,正与邪的对抗与平衡是《星战》系列这一重要根基。

在两年前,被莱恩·约翰逊导演的《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却直接对其大写否定。

但是两年后,本来担负9部《星战》正传电影收尾重任、给“太空史诗”圆满画上句号的J·J·艾布拉姆斯,非但没有为莱恩·约翰逊填上坑,还把这一“太空史诗”变成“太空歌舞剧”、“太空闹剧”,我们不禁咂舌,这样不伦不类的创作背后,究竟谁才是始作俑者?

迪士尼是一家“开主题乐园的动画公司”,如果这个概念还存在你的大脑,那这条信息至少已经失效有十多年了。

不仅如此,近年它们还把目光盯向流媒体巨头“网飞”;在暴雪公司遭受股权稀释的情况下,它们又打起《魔兽世界》、《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等,一众经典游戏IP影视化的主意。

这支总是咧着超大嘴巴笑的“米老鼠”从2006年开始就变得不再单纯,它变成讨厌的过街老鼠:垄断市场,搅乱影视行业。一锅分庭抗礼的六大影业鸡汤,在他一颗老鼠屎作用下,变得含混不清,而她却从中牟取暴利。

在马丁西科塞斯指责漫威电影不是真电影的同时,这只

米老鼠

正咧着嘴大笑,因为他已经赚得盆满钵盈。

《星战9》正是在这种成功学上,所诞生的劣质商品,它不再拥有前作的任何文化底蕴和历史厚度,它只是身披面具的迪士尼公主,用善良轻易感化邪恶,一个拥抱、一首歌、一个吻既能解放全宇宙。

星战的复杂系统简单化

正是在这种“轻娱乐”的商业战略下,《星战9》才显得如此经不住推敲。

所以,影迷津津乐道的,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而粗浅的《星战9》,仅仅只是宇宙一隅、冰山一角,它拙劣地模范了《星球大战3:绝地归来》,而无法继续带领让星战迷们感受“原力”带来的希望。

“星战饭圈”究竟有多庞杂,首先从故事层面来说,光《星战》系列小说及衍伸小说就有171本,他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故事纵深和人物谱系,而这些仅仅只限于故事人物。

从星系的视觉化上,仅在电影中,就有25座星球登上大银幕,风俗地貌都有很直观地呈现,就连帝国所占领的星区,都有星系图。

不同的族群,有多少语言?

多年来的星际之间究竟有多少派系?

帝国风暴兵一共有几种?

在如此庞大的星系系统构建下,又岂能是一部简单的“太空歌舞”电影所能简单带过。

非但如此,《星战》迷们谈论话题已经不止如此,他们更是用物理学、经济学、法律、心理学、宗教进行讨论。

这一些系列衍生出来的有趣又不失佐证,给《星战》的存在与延续提供了必须的营养。换句话说,《星战》的价值早已不是一部科幻片本身,而是人们对其内容的广泛“讨论”。

参考文献:

【2】艾米:《神秘背后的真实性——〈星球大战〉中的科学》,2000年第九期

【3】耿英华,孙鸿妍:《论〈星球大战〉电影IP的路径选择》,2016年第十七期

【4】李丹:《〈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美学探究》,2016年第十一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