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网红变形记

11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11 14:40:38    

社交网络上网红层出不穷,但这位网红来历不一般。

它不是人类,甚至不是生物,没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从一块“精神饼”引发的追捧

宛平南路600号,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地址。这所始建于1935年的医院,是上海唯一一所精神卫生三级甲等专科医院。

但除了关注精神健康的人和本地人,大众对这座医院的印象来源于去年中秋爆火的网红月饼——“宛平南路600号月饼”。

这款印有精神卫生中心的中英文名称的月饼,是上海精卫闵行园区食堂为员工制作的,只供内部销售,刷饭卡才能买到。

作为中秋节福利,医院近两年都会为辛苦工作的员工发放自制月饼,只不过去年第一次将上海精卫的标志印在了月饼上:金镶玉造型的月饼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字样格外醒目。

一饼难求、款式特别……集齐多种要素的月饼一炮而红。被网友戏称为“精神饼”的宛平南路600号月饼引发大众的追捧,成了去年中秋的“月饼界天花板”,连院方自己都没想到。

宛平南路600号月饼究竟红到什么程度呢?不仅有各种KOL、美食家在社交媒体晒图、做测评,在二手平台上月饼也一度被标到1288元一盒——不过,有网友表示,如果真用这个价格购买了,可能真的需要去上海精卫看一看了哈。

办画展、卖咖啡、爆金句……

的宛平南路600号

但事实上,月饼并不是上海精卫的第一次出圈。

画风突变,非一朝一夕之力。在去年8月底,院方举办的一场特殊的艺术展《线条、颜色和故事》也成了不少人的打卡地。“去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看个画展”一度成了城中时髦事。

这场艺术展举办地在“600号画廊”——医院的日间康复中心走廊上。这是中国大陆首家在精神病院里展示精神障碍患者作品的画廊,画展作品的作者们也都是上海精卫患者。策展人也是上海精卫的医生陈智民表示,希望这场画展能够成为公众了解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的窗口,减少社会的刻板印象。

“600号画廊”(图源:上海科技报)

上海精卫还推出了“600号咖啡”,虽然同样是员工限定,但一小时内就卖出了一百多杯,特别设计的杯套让不少人想要拍照晒图。

600号咖啡(图源:新闻晨报)

在最近的封控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的一句“控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在网络热传, 引起了不少争议。

为什么是上海精卫?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上海精卫是精神医学领域非常有名的医院,无数患者从天南地北前来求医;疫情之后,更多人关注精神健康,巨大的群众认知给了上海精卫走红的基础。

然而在此之前,“宛平南路600号”早已是上海群众心中的一个梗。“侬应该去宛平南路600号”是隐含恶意的一种玩笑,成为流行“梗”的背后,是曾经对精神疾病的偏见。但随着社会进步,这种刻板印象已经逐渐减弱,新一代年轻人不仅坦然接受心理疾病,甚至还会主动调侃。

率先将精神疾病摊开在大众面前的上海精卫,势必会引起更多关注。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当一个自带要素的机构开始官方“玩梗”,成为“网红”自然顺理成章。

精神卫生中心内的治愈咖啡厅

在月饼走红后,还有网友自发二创,制作了一系列上海精卫相关周边:比如“上海精卫出院留念”纪念搪瓷杯、出院纪念帆布袋与T恤等。

在中秋月饼礼盒火了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又在9月上新了苏式鲜肉月饼:每个月饼表皮上都印有“600号”字样,外包装纸盒上是1:1打印而成的“宛平南路600号”门牌号。

600号鲜肉月饼(图源:看看新闻)

除此之外,上海精卫也紧跟时代,比如和B站合作开通官方账号,不遗余力地在互联网为大家科普。

大众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转变,

有些过犹不及

一位脱口秀演员曾说:如果在医院遇到熟人,宁愿说自己是来看不孕不育的,也不愿意说自己是来看心理医生的。

曾几何时,精神病院、精神疾病都是人人避之不及的。正如以“宛平南路600号”指代上海精卫,以花园北路51号指代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医院),在老一辈眼里,仿佛说出“精神病院”几个字,都是一种忌讳。

好在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正确对待精神疾病才是治疗的最好办法,从这一角度来说,大众公开调侃精神病医院、讨论精神疾病,本身就是减少精神疾病“病耻感”、为精神疾病“正名”的行为。

但另一方面,当精神疾病逐渐成为大众疾病,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精神病儿童欢乐多”表面上是一种戏谑,实际上则消减了疾病的严肃性与痛苦。

网商平台上出现的“创意T恤”

心理疾病甚至成了一些人的挡箭牌:比如某网红在翻车时宣称“自己患有中度抑郁症”,仿佛心理疾病就是一切行为的万能理由。

相比对精神疾病避之三舍,这又是另一种污名化。

痛苦虽然没有额度,但“得过抑郁症”可不是人生的一种时尚装饰。

一位名叫“苹果梨”的读者2017年曾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住过一个月的时间。她将自己的治疗经历写成文章交给我们发布,在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真实的治疗经历。

这段经历“躺”在她的手机里很久了,字里行间在她的几次修改下已经看不到阴郁的气息。她用轻松、诙谐的口吻向我们回顾着几年前的所见所闻,虽然手机在那段时间被没收、不让拍照,但她的文字已经建构出了一幅幅属于“精总”内部的画面,甚至,在文章的结尾处,她形容说:“这都是前世的事情了。”

希望读到这段真实经历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

?

读者来信:我在宛平南路600号住了一个月

文中的部分医疗相关内容为当事人经历

如有病症请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撰文:tt,Jonas

编辑:Sebastian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余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