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夏天吹来的不止是海风,还有这份独特的“米”

12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11 15:07:39    

薄壳米

潮汕人爱吃薄壳,其历史之久,相关文献可追溯至清嘉庆《澄海县志》,据载:“薄壳,聚房生海泥中,百十相黏,形似凤眼,壳青色而薄,一名凤眼蚬,夏月出佳,至秋味渐瘠。邑亦有薄壳场,其业与蚶场类。”农历四五月起,薄壳就开始上市,最肥美之时,则是农历七八月,夏天吹来的不止是海风,还有这股“薄壳潮”。

薄壳米是由采摘到的薄壳脱壳成米,是潮汕独特的风味菜肴,通过十几道纯手工的工序,鲜美肥嫩的薄壳米也随之诞生。汕头市澄海区盐鸿镇是这项传统产业技术的佼佼者,据民间传闻:“盐鸿镇乡民勤劳质朴,心灵手巧。由于历史原因,在当时交通不便,又没有任何保鲜技术,村民只能用肩挑叫卖鲜薄壳,所以销售余货只能倒掉造成浪费。故祖辈想出了"脱壳煮肉”这一技艺,才有了"薄壳米"的诞生。”2017年“薄壳米制作技艺(盐鸿)”被录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名单。

薄壳成米 技术高超

薄壳是依附在海底的岩石或者养殖者专门做的“薄壳埕”上生长的,采摘薄壳在潮汕称之为“洗薄壳”。由于在海底,采摘时需要人工潜入水中用刀割出,而且为方便打捞,渔民在海底来回时从不带护具。

有了薄壳便是加工成薄壳米,这是一项既繁重又有较高技术性的工种。一般须经去绽-清洗-开锅-下鼎-掌火-脱壳-捞肉等多道工序。自民国初期,盐鸿人就学会了这项技术,一些村民甚至3代人均以此为生。

去绽:

在薄壳米加工场里,能看到皮肤黝黑的村民一字排开坐在水桶边,手中不停地绞转着一根尺来长的小藤条,一会儿,便绞出一根沾满泥沙的壳绽来。这是加工薄壳米必经的第一道工序——去绽,熟练的村民每天可去绽薄壳三四百公斤。

清洗:

去绽后的鲜薄壳经壳池清洗后,就可以加工成薄壳米了。乍一看,加工薄壳米的炉灶大得吓人,约有5平方米,高1米多。仅那口大铁鼎,直径就有1米多。据说这灶膛一天能“吃”掉两三百公斤柴草,而这大鼎最高峰时一天能生产加工5000多公斤鲜薄壳。

开锅下鼎:

打薄壳米的产量全仗灶面和司火师傅的上下配合。薄壳在水开锅下鼎后,司火师傅就会拿来一柄3米长的铁锹往灶膛里挑火加旺,而灶面师傅则用一束1米多的大竹刷,猛地往鼎里刷。

掌火,脱壳捞肉:

一两分钟后,司火师傅将炉火控制成“阴阳火”,熟了的薄壳肉纷纷脱壳“游移”到阴火鼎面,这时,灶面师傅快速地将薄壳米捞起,而将壳捞掉。火候太过了,薄壳肉会缩结变小,影响质量,火候欠缺时,薄壳肉不易脱壳,又影响产量。火候掌握好技术高明的师傅,每50公斤净薄壳可加工出约13公斤薄壳米,一般师傅则只能加工出约7公斤。

制作薄壳米是一种考验,也体现了潮汕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给予我们舌尖上的享受,这种风味很特别,除盐之外不加任何调料,通过食物的本味,达到了“至味无味”的境界,在每个夏季的餐桌上让我们品尝到这份潮汕独特的风味佳肴。

美味薄壳米

每到夏季的餐桌上,家里总少不了那一道味道极其鲜美的薄壳米,早上的时候直接白糜配薄壳米,一口吃下去,它的鲜美“抢嘴”就让人回味无穷,到了正餐,薄壳米便有多种吃法,常见的有薄壳米炒韭菜花、薄壳米秋瓜烙、薄壳米炒饭、香芋薄壳米卷、薄壳米竹笋煲、白灼薄壳米鸡、酸甜薄壳米等等。吃过一盘薄壳米炒韭菜花,你定会流连忘返,香鲜的结合只想说一句“此物只应天上有”。

薄壳米制作而成的每一道佳肴带来了夏日“海的味道”,每一道都渗透着潮汕人满满的智慧,制作各种菜肴已受大众欢迎。

薄壳米海味飘四方

为了弘扬盐鸿薄壳特色美食文化,让这一道别具特色的“海味”给更多美食爱好者品尝,现已举办了十多届汕头·澄海薄壳美食文化旅游节。

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展现了澄海区盐鸿镇创文提质升级和美丽乡村建设新貌,这也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和旅游产业文化。“非遗美食——薄壳米”成为了汕头美食闪亮的名片之一, 薄壳米等潮汕美食也让潮菜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来源:汕头文化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