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河北出土辽代古墓,发现一桌千年前吃剩的饭菜,原来古人吃这些

12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26 09:54:11    

引言“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积孕,对世界文明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中华美食。古代食材的种类并没有现在如此丰富,但古人通过煎、炸、煮、蒸各种烹饪方法,制作出一道道美食,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但朝代更迭,征战不休的战荒年代,致使很多独门巧技没有传承下来,那中华的饮食文化也应该有不小的损失。而现存不多古文典籍对古人的饮食记载不多,但通过考古却有不少的收获。多年前,曾在发掘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桌千年前古人吃剩下的饭菜,让我们知道原来古人们是吃这些的。

农田里意外发现古墓

时间要追溯到28年前,1993年的河北张家口的八里村。当地村民在春灌的时候,偶然发现一处地方向外渗水,而这一地区离附近的辽代张世卿墓非常近,所以大家都感觉很蹊跷,都猜测下面可能有古墓。

村干部上报情况后,省文化研究所派人下来查看情况,经过挖掘,下面果然有古墓。经过大规模的挖掘,先后发现十座辽代古墓。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盗墓的痕迹,不过最后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首先是每座古墓的墓室都有保存完整的壁画,在特殊的环境下,历经千年依然色彩艳丽、画上人物景象栩栩如生。为了避免壁画见光、遇氧后发生变化,专家们也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虽然古墓有被盗的迹象,但还是出土了近百年随葬品,其中不乏一些珍贵文物,非常有考古价值。

在这十座古墓中,专家们最为看重的当属七号墓。

古墓中的大发现

这十座古墓都属于张氏家族,经考证,七号墓的墓主人叫做张文藻。

张文藻墓的墓室结构很特殊。整个墓室分为两部分,表面为木质结构。墓室门为圆拱形状,门楼高为3.68米,看起来非常威武庄严。

打开墓门进入的是前墓室,墓室的墙壁上都是色彩分明、惟妙惟肖的壁画,其内容应该是墓主人生前与家人在一起的生活场景。虽然前墓室的陪葬品不多,但可以看出没有任何盗墓、破坏的景象。

前墓室后面就是主墓室,这里是砖石结构。之所以专家最为关注七号张文藻墓,不仅是墓室没有遭到破坏、保护完整,还因为在主墓室发现了一桌没有吃完的饭菜,准确的说是吃剩下并保存了上千年的一桌饭菜。

虽然碗碟中的食物早已发霉变质,但是从饭菜的形状上,可以看出这些食物的原料是什么。数量最多是板栗,另外还有梨、槟榔、葡萄、豆子等,此外还有一些糕点和面食。

此外在一个密封很严密的釉瓶中发现了红色液体,最终确定这些液体就是葡萄酒。

有趣的是,发现的这些食物中,全部都是蔬菜瓜果,没有肉食。起初专家们很疑惑,后来考证原来张文藻是一位佛教徒,也就是他是素食者,所以这桌千年前的饭菜全部为素食。

这些食物让我们了解到古人一些饮食习惯和食物种类,还有了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古代食物保鲜以及运输能力无法与现代比拟,像不易保鲜的葡萄不可能从西域运输过来,况且是整串的葡萄,可以证实辽代河北的张家口已经可以种植葡萄了。

而葡萄酒的发现更是弥补了河北乃至中国古代葡萄酒发展史的历史空白。

结语

璀璨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可惜很多优秀技术、伟大发明创造没有传承下来。好在近年来的考古工作中有了很多重大发现,填补了很多中华文明史中的空白,古人如此优秀,我们不能落后,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