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台州第一张食饼筒 哪来的?

12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31 07:08:44    

台州第一张食饼筒 哪来的?

端午节临近,吃粽子自然是少不了的。然而,台州南面人在端午节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麦饼筒(又作食饼筒,下同)。

食饼筒分麦饼、拭饼、麦油煎三类。麦饼,是将烫熟捣成泥的地莓或苎麻叶,掺入面粉中揉成面团,擀成薄圆饼,烙熟。拭饼,是先将面粉制作成浆,在鏊中拭匀烙熟,薄如纸。麦油煎,也是先将面粉制作成浆,入平底锅中配以油脂,用勺将粉浆均匀摊开、铺平、烙熟,成软质面皮。三者是何时开始流传?哪个先现世呢?谁也说不清。有文章说,相传麦饼是为活佛济公所创。也说,因为戚继光抗倭,认为麦饼始于明代。也有的以“醉夏”的说法为据,认为麦饼始于清代。可都缺少有关证据来说服大家。

为此,笔者以一家之言来解此谜,让大家“吃得明白”。

台州麦作“北人”引种

食饼筒的另一种原料是麦子,首先我们要弄清台州麦作是何时开始的。麦子是“舶来品”,在古代,大麦称“牟”,小麦称“来”。据汉农书《汜胜之书》记载,在春秋战国至汉,小麦已是北方人的主食,麦食统称为“饼”。

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北方战事不断,大批北方人口南迁,江南麦的需求量大增,从而推动南方麦子生产的发展。三国东吴沈莹的《临海异物志》记录:“(桄桹木)皮中有似擣稻米片,又似麦麪,中作饼饵。”是关于江南一带将小麦加工成食物的最早记录。可见,在三国吴时,台州已出现麦子。江南种麦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永嘉人称大麦“唐来”,唐来就是大麦,故亦称“唐来麦”,这是上古音。《说文解字》:“唐,大也;来,麦也。”据《台州金石录》等文献记载,有49个姓迁入台州。其中,王、司马、桓、刘、谢等为当时大姓。北方民众给台州带来麦作,自然少不了麦类食品。

江南麦作生产全面发展是在两宋之交。南宋稻麦二熟制的推广与赋税政策的改革,促进了江南麦作的大进展。黄震在《咸淳七年中秋劝种麦文》中说:“……惟是种麦不用还租,种得一石是一石,种得十石是十石,又有麦秆,当初夏无人山樵采之时,可代柴薪,是麦之所收甚多也。”

唐时,迁入天台18个姓,迁入三门26个姓,迁入温岭12个姓,迁入玉环5个姓。南宋时,外来人口如潮涌入台州,其中新迁入天台99个姓,新迁入临海1.88万人。这股内迁潮一直延续到元代。麦作多种植在旱地及高亢地上,平原多为稻作区,台州陆地面积中的三之二是丘陵与山地,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自然是两浙重要的产麦区。南宋戴复古《山中即目》:“梯山畦麦秀,囊石障溪湍。”元戴表元《采藤行》:“群君不见四明山下寒无粮,九月种麦五月尝。”元李士瞻《经济文集(卷六)》:“楚门山色散烟霞,人到江南识永加。半垄石田多种麦,一冬园树尚开花。”元李孝光《苦竹村》:“草舍炊茆留客饭,麦田焚棘断人蹊径。”

最早是以春盘形式面世

食饼筒最早是以春盘形式现世。

西晋周处《风土志》有载:“正无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五辛盘即春盘,由春饼与合菜物在一个盘里。吃春盘成为当时预防瘟疫疾病的手段。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南宋《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元代《易牙遗意》:“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大概如馒头馅,须多用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五腊醋供……”在明代,春饼已经成为朝廷的赐品。《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清代春饼与现代的拭饼同。“劳新群爱样团乐,复叠如堆月一盘。撤第咬春宜酒配。纵横映字趁灯看。”(关毂人《祭酒咏春饼诗》)

台州食饼筒,是春饼从春天走向夏天,是立夏的祀品。立夏是上古祭神礼典的节日,《吕氏春秋·孟夏纪》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天子以彘尝麦,先荐寝庙。聚畜百药,靡草死,麦秋至……”古人以夏至饼祭祖、食用,并赠送亲友。台州人称这一天叫做“疰夏”、“醉夏”,有吃麦饼习俗。清《台州外书》记载:“立夏以薄饼裹肉,菜渗苦味啖之,谓之醉夏。”也有“疰夏呒麦饼,白落(碌)做世人”的民间说法。其实是因入夏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体内湿热过重,食欲消退。为使身体不受亏损消瘦,古人使用麦饼包菜尝新进补。另外,夏至正是大麦上场小麦正黄的“双夏”抢收季,吃麦饼以强化体能。清太平县黄濬《听松小隐诗钞》中写到麦饼为节日馈赠亲友的食品,“春秋佳日固潇洒,暑中小住宁非佳。邻翁小馈饼卷麦,家人驰送盘登鲑”。

为什么在端午节也吃麦饼

为什么台州在端午节也吃食饼呢?

端午节最早是从夏至节日转化过来。《荆楚岁时记》中说“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 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练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五月俗称恶月,多禁。”“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东汉应邵《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端午纪念屈原原来是东汉开始。

台州人在四季节日及神明寿辰之日,都做食饼筒以庆贺。我猜测,一是自然资源使然。清太平周氏宗谱中的一首诗《贺神诞》可证:“五月榴花照眼红,天开寿域庆神功。期逢十六为中浣,庙到武陵谒上宫。圣驾临坛陈鼓乐,梨园到地奏丝桐。山村馔食无他物,海味新鲜配麦筒。”台州有山海之利,食饼筒除了时蔬,也有小海鲜,虽说所包的菜肴多少无所谓,但足够鲜香可口,让人欲罢不能。二是山水秉赋使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台州有句俗语叫:“吃硬饭,捣硬杵。”硬气的台州人,做的是重活,吃的是难消化的硬饭,才保证体力。

所以端午节吃食饼筒的习俗从立夏延伸,主要分布区域,北起宁波象山石浦,南到温州乐清清江,包括整个台州,即使玉环漩港以南,以前端午节吃的是粽子与“排场”(菜肴)。

只惟拭饼、麦油煎,台州南北称呼、细节有所不同,如锡饼与饺饼筒、麦油脂、麦摊镬等等,是因南宋衣冠南渡的影响,是春饼、春卷的加强版。南宋《梦粱录》记录春饼与春卷的不同之处,是有否过油。台州锡饼与饺饼筒不同之处,是烙与不烙。这些细节就不一一叙述了。

从以上几方面辨析,台州食饼筒起于晋唐,盛于南宋,普及于明清,从立夏延伸端午,然后普及四季节候。

张凌瑞/文 夏吟/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