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由美食悟道有多美?看看王世襄、梁实秋的嘴

115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10 02:01:52    

文字原创 / 秦聿森

陆文夫早年写了一篇小说叫《美食家》。后来陆文夫也被冠以“美食家”的称号,至今犹是。

我以为,能成为美食家,必得有条好舌头。

这舌头有两个功能,一是能巧舌如簧,绘声绘色,会说还会写;一是能高品细探,淡中拔味,末端寻香,发现食材最佳制作和最好配伍。听了,能勾出人的馋虫,食之,能解了人的馋欲,从此而往,这就如害了相思病,一辈子就想这一味药了。

会吃,知道什么部位好吃,知道哪里有好东西吃,只能算作饕餮之徒。吃撑了,也不过是口腹之欲而已。

美食家不是,美食家是美食的最佳朋友。

美食遇上了美食家,是伯牙遇到了钟子期,马良碰上了五彩笔,就能互相提携共同进步,一下子就会有质的提高,家鸡马上变成了金凤凰。

哪怕美食在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处,美食家也能让它深巷犹闻卖花声。美食家知道去腥解膻之道,更会让寻常之材扶摇直上。不是他会操作,而是他肯动脑筋,凭自身的积淀给以更上一层楼的奇思妙策。

早年的北京各大饭庄云集,四方菜系纷呈,家家都有几个招牌菜。来了的若是唐鲁孙、王世襄、梁实秋、汪曾祺这样的客人,老板欣喜非常的同时,又格外的小心翼翼。

这就像当年京剧老生红生登台,碰上了侯宝林来听戏一样,内行碰上了内行,有一点瑕疵,马上就会被发觉,丝毫马虎不得。卖吃的碰上会吃的,压力倍增的同时,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

美食家一般都是文化人,文化人心细嘴刁,稍有瑕疵,立有感觉。但是文化人往往有嘴没有腿,做事的人往往又有手没有嘴。做事的人跟文化人一结合,双方就如虎添翼。

用一个不怎么好的词形容更加贴切,狼前腿长,狈前腿短;狼孔武有力,善于谋算。应该是扬长避短的一种组合,做坏事才算是狼狈为奸吧?这,做好事呢?叫什么?用逆思维去想。

文化人像瘫子捉兔子,想得美,基本办不到。做事的又像哑巴卖饺子,说不出自己的馅儿好!如果像梅兰芳碰到了齐如山,程艳秋碰上了罗瘿公能这样相得益彰的组合,既是艺人的幸事,同样也是文人的幸事,双方都都得以展示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现在稍微有一些名堂的饮食界老板,莫不知有《随园食单》这本书,打着“某某宴”“ 某某素食宴”的旗号,莫不以有一二个菜谱自诩和自豪。

有一句话说“过去的时光慢”!于饮食来说,酱慢,糟慢,汤慢,“佛跳墙”也慢,没有熬一夜的高汤都不算是高汤。一场有品质的大餐,不准备个十天半月,那滋味根本就出不来。

现在的大餐,信不信可以让你即点即送?快,说它就不是美食当然过分。但是美在表面,浮在味蕾的表层,有惊艳没有惊讶没有惊奇,更没有惊为天人的感觉。没有味精鸡精和各种化工产品的加持,凭食材本身的味道,现代厨师不一定比家庭妇女能做出更好的味道。

是舌头寻到了打卡地,不是心寻到了舒适乡。



当然,厅堂典雅比过去肯定的富丽堂皇,奇形怪状的餐具,繁复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甚至点缀着精美的雕刻,和无比体贴周到的服务,这是在家里所没有的。只是,这些可以吃吗?

人的文明应该表现在远离残忍,从茹毛饮血到衣冠文明,人和人和谐共生,人和其他生命体有节制的相处。人和自然不能总是对着干。“视万物为刍狗”“万物皆备于我”,总是干一些欺天虐地的事情,用人的意志跟自然规律来对抗,是会天怨人怒的。

好多年前,有机会去苏州做了半个月的脱产学习。学习之余,则是把苏州市中的古园看了遍。天天在拙政园、留园中打扫卫生的职工,说着园子里的事,竟能如数家珍,让我咂舌,这就是浸润的效果。

我在远方遐想,人家在其中生活,我对这些园子的美好的描绘却怎么也抵不过他的地道解说。

园子的建筑是主材,花木是配菜,而当中的传说历史才是内含的滋味。好的美食离不开文化的内涵,文化又离不开文化人。其他的地方可以不讲究“沆瀣一气”,中国的美食真的需要文化和厨师的“沆瀣一气”呢!

人以食为天,美食不是专为美食家服务的,而是该为人民服务的。文化的介入,提高食物的美食度,来普惠到大众,才是美食的最佳意义。你会做,我也会做。饭店里会做,在家里也能做,这样的生活是多美啊!

文字原创

感谢转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