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豆豉鲮鱼、糖水黄桃、午餐肉,逐渐消失的罐头还剩下哪些?

12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21 11:20:47    

你爱吃罐头吗?

1935年的陆军战时伙食清单中,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肉罐头。

由于方便携带,待机时间超长,关键时刻可以苟住小命,罐头成为战场上绝对的硬通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就消耗了1.8亿磅午餐肉罐头。

如今许多国家将食用罐头的习惯,从军队延伸到平民饭桌。

而在中国,罐头反而躲进了犄角旮旯的货架。

据罐头行业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人均年消费仅1公斤,而美国人均罐头年消费在90公斤左右,西欧约为50公斤。

为什么全世界都疯抢的罐头,中国人却不稀罕了呢?

要想搞清为什么中国人不稀罕罐头,就得先了解为啥西方人稀罕罐头。

其实西方人对罐头并非一见钟情,他们对罐头的喜好是经过了持续近两个世纪市场的培养才形成的。

罐头最早是被当作军粮制造出来,1795年,拿破仑发现阻碍他征服欧洲的居然是变质的食物。当时的军粮主要是面包,保质期不超过一两个月,如果战线拉得太长,食物还没到士兵手里就变质了。

拿破仑心想:

我这又不是邻村打架,当天往返,鬼知道还要打多少年。

普通干粮放久了就得腐烂,那军队吃了无人生还。

朕统一欧洲的霸业那要怎么办?

于是重金悬赏12000法郎,集思广益让法国人去想长期保存食物的方法,就这样重金之下罐头诞生了。

虽然因为技术原因,当时的罐头还不是很“罐头”,食物该变质还是变质,但至少确定了一个技术思路,就是食物高温灭菌然后用密闭容器装填。

此后一百多年间,罐头的生产和制作技术不断改良。

1918年近1.8亿盒罐头,被送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供给200万名士兵的伙食。

1918年打得昏天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 失去军队供养的罐头厂商开始把视线转向了民用市场,但一直作为军需用品的罐头,要想走上普通人的餐桌可不是件容易事。

这玩意在我们现代人眼中平平无奇,但是在半个世纪以前,当一个人被告知这个灰黑色的铁罐子是一种食物,他遭受的精神冲击和我们看到蓝色的牛排差不多。

在前罐头时代的人类认知体系里,食物是带叶子的,它们是有气味的动物,有耳朵、眼睛和舌头。而眼前这个装着来历不明食物的铁罐子,确实是让人感到害怕。所以摆在罐头厂商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怎么让消费者相信这个铁盒子是可以放心吃的。

罐头商找到了一条捷径。

科学家、医生、大学,政府,媒体之间织起一张巨型的利益网,让消费者相信罐头是安全健康的食品。

1919年,美国罐头行业出现肉毒杆菌中毒死亡事件,罐头厂商成立肉毒杆菌中毒处置委员会,把资金投给医学研究领域来消除民众恐慌心理。随后加州政府介入,出台《罐头业检查法案》,给予了罐头国家层面的保障。

十年以后,美国罐头协会联合科研人员通过实验证明了,锡盐的摄入对人体健康无害,如此罐头总算摘掉了危险的帽子,摆上消费者的货架。

大众不相信罐头,资本就证明安全。

经济变得不景气,资本就强调便宜。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股市暴跌,大萧条时代降临。

无数濒临破产的人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美国荷美尔公司顺势推出为主妇节省开支的午餐肉罐头,其低廉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

资本家尤其擅长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来降低制造成本,罐头的制造技术不断前进、成本走低,经济实惠的工业化食品罐头开始成为大众餐桌上的常客。

1935年,美国罐头食品消费在过去17年里翻了一倍,每人年均101.1磅。

困难时期靠罐头生存下去的美国人,在经济复苏以后也没有抛弃罐头。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凭借战争红利经济腾飞,都市涌入快节奏生活的打工人。他们需要一种节约时间的食物,开罐即食的罐头就是最好的选择,当时一份标准的美式打工人干饭套餐,就是用微波炉叮各类罐头。罐头这种工业产品逐渐变为日常食材,扎根进了美利坚的土壤。

从工厂到货架,从货架到餐桌,从餐桌到文化。

历经半个世纪,罐头利用安全、便宜、方便这些特点,终于从军需食物变成了融入美国的饮食文化体系,沉淀为一种生活方式。

和大洋彼岸那批吃罐头积极分子相比,我们中国人真的很少吃罐头。

但有个特别意思的事是,不怎么吃罐头的中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罐头出口国。2021年出口量达到199.4万吨,那么为什么身为罐头大国,我们自己却很少吃罐头了呢?

我问了问我的几个朋友,大家的回答出奇一致:「为什么不去吃新鲜的呢?」

对呀,为什么不去吃新鲜的呢?这个解释似乎有点道理但又没说透。

一个更加深入的解释是,我们没有经历过欧美发展罐头的那个文化环境。其实中国罐头企业起步也挺早,1893年中国第一家罐头企业茂美就在广州成立,招牌是豆豉鲮鱼。后面又冒出上海泰丰食品、重庆建馨工厂、厦门陶化罐头厂等。不过由于时局混乱,总是被迫终止。新中国成立以后,罐头行业才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前面说了战争才是罐头生产最好的催化剂,1950年至1953年,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推动下,中国罐头产量从1733吨增长到27854吨,绝对增幅达到1507%。前线战士们就靠着成吨的罐头,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抗战岁月。抗美援朝结束后,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中国人还消化不了日渐发展起来的罐头产业,看到外面的庞大的罐头需求,里面是过剩的罐头产品,于是中国开始做起了罐头出口的生意。

1953年,我们向苏联出口橘子、桃子、酸黄瓜等果蔬罐头。第二年花样就更多了,清蒸猪肉、红烧牛肉、午餐肉、去骨鸡,说得我都饿了。苏联老大哥吃了以后觉得物美价廉,就在社会主义团购群里推荐了中国罐头。随后民主德国、捷克、波兰、南斯拉夫等国家纷纷来下单。

到了1958年,中国罐头出口量攀升到95257万吨。这订单多了生意做大了,那厂子的数量也得跟上。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各省市都建起自己的罐头厂牌。

1973年,罐头出口金额突破1亿美元的关口,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390亿元的情况下,这笔收入也是相当可观。当然,生产出的罐头还是会留一部分在国内市场流通,这也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罐头了。

那个时候吃罐头真的很贵。

一个普通的水果罐头要卖到7毛钱,而一斤猪肉也就5毛到1块钱。即使价格不菲,在那个食品保鲜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年代,一个罐头能囊括八方,贮藏四季美食。只要打开罐子,就能让北方尝到荔枝,东边吃上橘子,因此罐头成为了那代中国人奢侈新奇的味觉享受。

东北的铁子们生病了就想着一口黄桃罐头,广东朋友喜欢用豆豉鲮鱼配白粥喝,我小时候求着家里买橘子罐头,捞干净橘子瓣,一定要把糖水喝完。

这是罐头在中国的黄金年代。

但为什么今天的我们对罐头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呢?

对欧美来说,罐头安全便宜便利、但在我们物质尚且不丰盈的时候罐头并不便宜;等到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罐头也不如外卖物流更便利。说到底,是因为过快的技术革命让我们越过了吃罐头的那一步。前面有说过,美国打工人没时间做饭,就会想到叮罐头。但是咱们中国打工人干饭,第一个想到的是外卖而不是罐头。

如果说罐头是初代工业化的产物,那外卖则是工业化+互联网生出的“怪物”,它用几乎相近的成本,将食物的种类和体验提高了好几个档次。

「为什么不去吃新鲜的?」

这句话背后,是工业化爆发,让我们甚至没来得及把视若珍宝的罐头融入日常饮食,大棚种植、冷链物流、电商贸易就已经开始四季不断地向我们供应新鲜的食物了。生产技术的革新,让中国人吃的半径前所未有地延伸,越过省界、越过国境,逐渐消除食物供给的地域困境,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罐头在中国的发展。

我们现在不怎么吃罐头了,那么罐头将成为时代的眼泪吗?

恐怕确实如此。

罐头因战争而诞生,它最初被制造出来不是为了开罐即食、新鲜美味这些后现代的食物理念,而是作为战时物资让人们在恶劣的条件生存下去。

2020年,各大品牌都推出了超长待机的罐头。costco就曾经推出保质期长达30年之久的末日罐头套装,可以供一家4口生活1年之久,最近一些城市的救援物资里也能看到罐头的身影。但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除了依靠物流的外卖,我们还有配合现代科技制作的保质期六个月的方便面,一年的料理包,能保存五年的米饭。

同时在中华传统美食里扒拉,我们还能选择腊肉、香肠、咸鱼这种通过盐糖香辛料续命的风味食物。相比之下,现在罐头不再是最好的选择。

它没有像欧美一样内化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变成一代人的独家记忆

它是走亲访友的礼物,是最好的感冒药,是爷爷的泡茶杯。

有哪些记忆中的罐头是你的最爱?

现在还会吃罐头吗?午餐肉、豆豉鲮鱼还是糖水黄桃?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我是猛犸,再瞄一眼这个奇怪的世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