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叶面条子算不算河南历史名吃?
等到200多条评论了,我大致合计一下,认出芝麻叶的都是河南人,指认是古树茶、单枞和上面提到各种结果的人,都是外地朋友。也就是说,晒干的芝麻叶,没吃过的朋友认不出来。证明了一个事实,河南人大都吃过芝麻叶,外地人基本没吃过。
我是吃过芝麻叶面条的,切身体会是,吃过芝麻叶的,一生都不会忘记它的味道;吃过芝麻叶面条子的,一定是吸髓知味,每到芝麻叶长成的季节,必须是天天都想要吃一顿。
这样的家常饭,应该是河南农村的传统美食,可是外地人为什么少见吃这个呢?大部分地区都有芝麻种植,不仅仅是河南,为什么单单是河南人爱吃这个?
河南人的最爱不是胡辣汤?
提起河南人爱吃常吃的美食,网上说法一边倒,说河南人爱喝胡辣汤,胡辣汤等于是河南的形象代言。这里要告诉大家的,其实河南人最爱吃、吃的人最多、吃的历史最长久的,还真不是胡辣汤,而是“芝麻叶面条子”!不信就随你问问河南人,尤其是农村人,最爱吃的到底是胡辣汤还是芝麻叶面条子?
“芝麻叶面条子”的故事
芝麻叶面条子,是豫南信阳光山县的叫法,源自于固始口语,话尾爱带个“子”音。淮河以北的河南,芝麻核心产区的驻马店、周口、商丘一带,这个家常饭最是普遍,叫法略有区别:“芝麻叶面条”。这是食物本身的名字,做法也是这样说,多一个字:芝麻叶下面条子,“下”是动词。
小时候有个邻居,孤寡老头,旧社会从外地讨荒来的。合作化后,他也成了社员,不会种菜,被安排专职放牛,定居在生产队的牛棚子里。那些年人口基本没有流动性,一个外地讨荒来的人,成了当地的一员,本身就是街坊邻里的话题。加之他不多言语,见人都笑脸,嘴里没一颗牙齿,说话不关风。还是北方口音,时常冒出奇怪的语音,就成了孩子们逗乐的对象,他本人也乐此不彼。
“芝麻叶下面条子”就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他一个人生活,北方人不爱吃米,天天自己擀面条煮了吃。老头儿生活简朴,多年没见过买肉买豆腐,天天一把青菜煮面条。当然也有奢侈的时候,芝麻开花了就是他的年。每天放牛途中顺手掐了芝麻叶,回家煮面条,煮熟了锅里飘出淡淡的芝麻油香味。以至于刻进我儿时的记忆,问他最多的是“今儿个吃么事(什么饭)”,他都说一句话回答:“芝麻叶下面条子”。
印象深刻还不是这个回答,而是他口里发出来的怪音。他是北方人,估计是驻马店一带,又说话不关风,吐字不清,他把“芝麻叶下面条子”说出口,就成了“机八叶下尿条几”,用光山口音演译,简直是活脱脱的粗话。正因为戏谑好玩,大人小孩见他必问“今天吃么事”,得到“机八叶下尿条几”回答后哈哈大笑一场,算是玩笑解压吧。
满街邻居没谁知道老头的名字,大人小孩都叫他“老周”。
芝麻叶面条子有啥好吃的?
河南民间对芝麻叶有偏爱。根源在芝麻油。人类饮食历史上,最早用来榨取植物油的是芝麻,我国种植历史证据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见过地里长着的芝麻就知道大致状况,芝麻一根筋长到人多高,枝棵健壮叶片肥大,开花的时候就密不透风了。这时候,人为地掐掉大部分叶子,会提高芝麻的产量。道理很简单,人进去一趟等于操动授粉,掐掉叶子帮助了通风采光。
采下的叶子顺手带回当了青菜,人们于是有了吃芝麻叶的习惯。后来定型在煮面条,就是长期的生活实践的经验,逻辑上是成立的。从河南各地不同的做法也可以看出,豫西豫南豫北豫东,“芝麻叶面条子”尽管各有不同做法,但是都是芝麻叶+面条,没有芝麻叶焖干饭的。
后来科学发达,研究出来芝麻叶有很多种富营养成分,吃了补肾益肝什么的。说来也是实情,在蔬菜里芝麻叶确实富营养,还没有禁忌人群。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应该是芝麻叶掐下后,扔了可惜,吃着还有芝麻油的诱人味道。关键还很多,产区又都是主食麦面,青菜少,几千年来就养成了芝麻叶下面条的习惯。
淮河南岸的光山也爱吃这个?
河南地理位置很有特点,淮河为界,北边小麦产区,南边稻谷产区。按说淮河以南的光山是南方饮食习惯,一天三顿米饭,很少面食。再个水田多旱地少,芝麻种植不成面积,至多爱吃香油的农民在自留地种一小块。
就这不耽误到季节吃“芝麻叶面条子”。而且和北方不一个意义,格外庄重,有着鲜明的仪式感。觉得这顿饭不容易吃到,过年过节一样感觉,吃着就更有味道。
说出来原因其实很简单,光山人平时很少吃面食,逢年过节吃一顿,本身就有仪式感。那么,面条怎么做着好吃呢?我那片区就知道“机八叶下尿条几”,芝麻叶下面条最好吃。就这样流传下来,起码我这一辈印象很深,认为这样的面条最好吃。
光山人历史上也不怎么会做面食,芝麻叶面条子倒是仿着当年老周的做法,家家会做,朴素到极致:鲜叶采下后揉出汁水,清水里泡会儿以去掉苦涩味,面条煮开几滚下进去,再烧开关火,加了油盐就盛碗开吃。
掐下的芝麻叶多了吃不完,焯水晾凉放大太阳下摊开晒干透,收起来随时可煮面条。做午饭时用淘米水泡了,到做晚饭前已经泡发。然后清水里揉揉,洗没了黄水,也是去掉苦涩味。再和面条一起下锅。煮到面熟叶软,关火加了油盐,盛碗开吃。我昨晚这样煎了鸡蛋爆了葱花(见题图照片),在过去就是很奢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