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曾是上个世纪的国民奢侈品,为何却从中国消失了

11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6-01 16:28:15    

文 | 华商韬略 木木

渴望“车厘子自由”的年轻人大概很难想象,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孩子梦想能实现“糖块自由”。在那个没有薯片和奶茶的年代,这种看起来黑乎乎的糖块堪比今天的鹅肝和鱼子酱。

这些“卖相”不怎么样的糖块,来自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一个岛国——古巴。

古巴国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好地方”,如同名字的寓意一样,这里四面环海,渔业、矿产、森林资源都极为丰富。

注:图片来自pxhere

16世纪,殖民者踏上这座岛国,发现这里的热带雨林气候非常适合甘蔗的生长,从那时起,制糖业就成为古巴重要的产业,并通过殖民贸易销往欧洲。直到上世纪,古巴蔗糖的年产值已占国民收入的40%,占世界糖产量的7%以上,人均产糖量居世界首位。“世界糖罐”的名称由此而来。

注:图片来自pxhere

上世纪60年代,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面临其重要的糖业“客户”——美国的遏制,出口贸易遇到重挫。当年11月,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为支援古巴的经济建设,中国开始进口古巴糖。

当时的中国制糖业还不发达,根据中国糖业协会数据,受灾害影响全国食糖产量由1958至1959制糖期的110.25万吨下降到1961至1962制糖期的31.19万吨,可见全国食糖缺口之大。

因此,来自古巴的这些糖块就出现在了亿万国人的餐桌上。

但在古巴糖刚刚进入国内时,普通民众想要购买也要受到种种限制,买古巴糖需要糖票,因为每家的糖票有限制份额,所以在当时,尤其农村地区,要到逢年过节或家里有人生病时才舍得拿出这些黑乎乎的糖块来沏一碗糖水喝。

所以当年要实现“古巴糖自由”可比今年实现“车厘子自由”难多了。

然而整整一代国人的“奢侈甜点”,如今却从中国消失了,改开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甚至完全没见过。这二三十年间,古巴糖发生了什么?

虽然当时堪称奢侈品,但其实古巴糖尝起来并不怎么样,甜中带着一种淡淡的苦味,还夹杂着些许怪味,完全不像我们今天吃的白糖。之所以口味不佳、卖相也不太好,是因为古巴的制糖业长久以来只注重产量,轻视质量,因此产出的糖有些过于“粗制滥造”,只能算作是我们现在的成品糖的“初级原料”。

另一方面,中国制糖业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

为扭转我国食糖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当时中央确立了“食糖立足国内”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除对糖业经济发展的束缚,包括糖奖化肥政策、价外补贴政策等,从1979到1989十年时间,我国年产糖从285万吨提升到了570万吨,到1992年这个数字迅速飙至791万吨,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品相、味道都不理想的古巴糖就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注:图片来自pxhere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蔗糖生产国之一,仅广西一个省的产糖量就超过了整个古巴。尽管现在我们仍在进口古巴糖,在天津港、青岛港还能见到运载古巴糖的货轮,但这种糖进入国内后都需经过深加工才能上市。

那些黑乎乎的糖块就这样从国民餐桌上彻底消失了。

近年来,古巴自身的糖业产量也在不断下降,去年全国年产量80万吨,创下了百年最低水平,而2021-2022实际产量仅有47.4万吨,相当于去年的一半。这些产量大概只能满足古巴国内的需求。据媒体报道,古巴糖业近年来的大幅减产主要源于化肥、杀虫剂、燃料等生产原料不足,美国对古巴经济、商业和金融领域的封锁则令问题更加严重。

繁盛了几个世纪的古巴制糖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而印度和巴西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迅速崛起,2018年印度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18%,巴西占全球的17%,欧盟、中国、泰国紧随其后。

全球制糖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巴“世界糖罐”的名号似乎正在成为历史。

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全民“奢侈品”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得益于改开以来我国制糖业的飞速发展。如今国人再也不用渴望“糖块自由”了,和那个时代一样略带苦涩的古巴糖就此封存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