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故乡的铁锅

11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6-06 19:35:27    

故乡的铁锅一般分为大铁锅和小铁锅,不会有什么其他样式的铁锅。

大铁锅在灶间,灶间就是烧火做饭的地方。大大的黑黑的一口锅安在灶膛上面,四周都用了泥密封,不让火苗冒出锅沿。

大锅要用灶膛的火才能烧热,可以小火慢炖,也可以大火烧水。大铁锅可以满足一家人的饭食,即便家里来了客人,有七八个人也照样可以满足。

大铁锅里放水,可多可少。放多了就可以多做一些饭,不过放的米并不多。四个人吃饭放一把米,八个人吃饭也是放一把米,都能够吃。要是贴饼子,就不能像下米那样“瞒天过海”了,而是要在烧开了水之后,迅速抓起和好的糁子,“啪”地一声贴在锅边上,“吱溜”一声,就贴住了。这个时候,要烧大火,不然贴不住。饼子要是出溜到锅里,就会把锅里的水或者米饭给弄成了玉米粥,却不会浪费粮食。

在灶坑里烧火,会把大铁锅的底部烧得漆黑,而锅底灰和草木灰都成了《本草纲目》里面的一味药。或许,李时珍搜集中草药的时候,没有放过灶坑里的东西吧。有一回村里唱戏班子的黑脸老包上场,黑色的油墨用完了,脸没有完全画黑,就用了锅底灰涂抹脸蛋,还真的糊弄过去,上台后没人发觉有什么异样。或许,那个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比较厉害,用唱腔和动作掩盖了脸面上的锅底灰吧。

灶膛里的引火之物都是麦秸,麦秸见火就着,着了之后就能烧玉米秸,烧了玉米结就能烧干柴。干柴的火硬,可以烧水、煮饭、炒菜、炖肉等,要是烧麦秸或玉米秸,就浪费太多了。人们为了烧干柴,要起个大早去树趟子里捡干柴。尤其遇到大风的时候,天刚蒙蒙亮就要在路上或路边捡拾干树枝了。捡了干树枝就不用到树上折了,也不用花钱买。

有人见到干树枝就捡起来,捡了一段时间之后,竟然在家里堆了一大垛,烧的却不多。人们到他家串门,看到他家南墙根底下堆着的柴禾垛,就赞不绝口。要是放到现在,他捡的柴禾应该能把院子堆满了。现在的人们都不喜欢干柴,有什么干树枝和木片什么的都扔掉了,以至于路边随处可见干树枝,只是没人捡。

大锅可以实现一锅多用。做饭、贴饼子之后,就能用来炒菜了。一家人围拢在一起吃饭,吃得有滋有味儿的。不过,在缺衣少穿的年月,一家人要是孩子多,就吃不饱。大人们做饭的时候会在锅里放一锅水,抓一把米扔进去,贴一锅饼子,炒一锅白菜,就算是有饭有菜了。炒菜的时候,他们用专门的大铁锹,不然还真的翻炒不过来。现在学校或公司食堂里用大锅炒菜,炒了满满一锅菜,也使用了大铁锹翻炒。看着比较威武,也很豪放。

要是小铁锅就没有那么豪放了。小铁锅大多是大铁锅的翻版,只是有了把手,可以放在小灶膛上做饭、炒菜,烙饼、炒鸡蛋。

小锅移动方便,可以搬到别的地方来烧火做饭。我曾经用三个砖头支起小铁锅来,在里面炒了八个鸡蛋,一口气就吃完了。

我娘说,人一天顶多只能消化两个鸡蛋,你吃八个就浪费了。娘看了灶坑里八个鸡蛋壳,就知道我吃了几个鸡蛋。后来,我再炒鸡蛋的时候,就把鸡蛋皮儿扔给了鸡,让鸡们啄着吃了。娘不知道我吃了几个鸡蛋,也就不和我计较了。

小铁锅容易热,在底下一烧火,就热起来。用烧着的麦秸就能炒熟八个鸡蛋,还能炒菜,用玉米秸就能做熟一锅饭,只是人多就不行了,要用大铁锅。

不论大铁锅还是小铁锅都有一个锅脐,可能是铸锅的时候模具有一个小坑,不然不会弄出锅脐的。

锅脐在火苗的舔舐下慢慢发热,整个大锅锅底黑黢黢的,在火焰里静默着,不到一会儿,锅里的水就开始响,锅边上的水开始冒泡,沸腾,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开了,翻腾着,而锅底的火还是那么旺。

村里有小孩子溺水了,我爹把自家的大锅扒下来,倒扣着,让溺水的小孩趴在上面,肚脐正好对着锅底的锅脐,用力挤压小孩的肚子,把他肚子里的水都挤出来。不料,那个小孩儿肚子不大,最终没能活过来。要是肚子大的溺水的小孩儿,一般都能挤出肚子里的水,就能活过来。

古代行军的时候,士兵们都要背一口铁锅,可以随时随地埋锅造饭,一个士兵一个灶。于是,就有了兵法上的“增兵减灶”和“减兵增灶”,都是“兵不厌诈”的运作伎俩。锅和吃的联系在一起,让人们能够把东西做熟了吃,避免腥臊恶臭的食物进入肚子。于是,锅和人就有了关系,而且还和兵法有了关系。

故乡的锅品类不多,却能够满足人们吃饭的需要,善莫大焉。只是,故乡的锅都在灶间,上不得台面,上得了台面的都是一些干净的碗碟。或许,做工作的永远都是底层劳动者,上不得台面,也做不了官,成不了人们喜欢的对象吧。

由此来看,故乡的锅还是默默无闻的底层劳动者呢,应该受到尊敬才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