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餐厅最美的一角,正在消失

11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02 14:18:19    

前段时间,有一样特殊的展品被收录进博物馆,这件物品,你我身边都有,随便走在街上就能见到。

那就是—— 餐厅招牌

它来自一间老字号扒房森美餐厅,诞生于70-90年代霓虹灯店招的黄金期,在香港街头已悬挂近40年,是所处街区的重要标志。

这块霓虹灯牌是因香港屋宇处认为存在安全隐患被拆除。图源:明周文化

这五光十色的灯管,需要由有经验的屈管师傅亲手制作,定价不菲。像森美餐厅这一块,要价在当年顶得上一套房。

身为美食编辑,平时走街串巷找吃的,发现不少常见的省港澳餐厅招牌,深挖起来都很有说头。

有些看似不起眼,其实出自名家手笔;有些带着年代感的字体和配色背后,藏着城市和人的流转变迁。

今天就想来聊聊,这些餐厅招牌背后的故事。

逐渐消失的霓虹灯牌

说到餐厅招牌,最为人熟悉的大概是港式霓虹灯风格。

其实霓虹灯牌并不是香港独有的产物,它早于1898年已诞生于巴黎,其后传至世界各地。进入内地,已经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事。

图源:《了不起的匠人》

走在广州街头,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城市里的大型霓虹灯牌,大多都是根基扎实的老字号, 稳稳地矗立于高处,以示自身的地位

例如1880年开业的陶陶居总店,去年历时两年翻新重开,依然保留着直逼楼高的大型霓虹招牌。

而它的斜对面,是开业于1889年的莲香楼,以同等体积的霓虹灯牌,与陶陶居隔路对望。只要站在上下九,就能看到两块招牌的交相辉映。

这两团暖融的霓光,撑起了整条道路的景致,无法想象假如卸去这标志性的招牌,街道会多么的黯淡。

沿着上下九路往文昌南方向走,另一家广州熟悉的老字号——成立于1935年的广州酒家总店,拥有整个广州最有气势的霓虹灯牌之一。

与建筑等宽的巨型霓虹灯牌,庞然地立于顶部,而且还是双钩加内框的设计,对手艺和工序的要求更高。

所谓双钩加内框,可理解为用灯管为字体描边,并在笔画间再加一些框线,提高整个字体的层次与厚重感,手艺非常细致复杂。

相比起老店厚重而昂贵的双钩招牌,一些财力不够雄厚的小店,大多会选择尺寸较小,或是工艺更简单的单勾体招牌,也另有一番精巧可爱。

第一行是双钩字型,就是以灯管为笔画描边,第二行字是单勾字型,直接以灯管弯出笔画。

年轻时髦的食店,也更喜欢用单勾体,例如香港上环这间Little bao。单钩体的制作相对简单,是霓虹灯牌中价格偏低的设计。

如今的餐厅,也许是门面和资金所限,也许是审美风向变化,再也见不到复杂绚烂且巨型的霓虹灯牌了。

那些残存至今的霓虹光影,也在逐渐消亡。

澳门两间老牌茶楼的霓虹灯牌,已显出缺少维护的迹象。

早在十多年前,香港便立法将有安全隐患、日久失修、遭遇遗弃和违例的招牌拆除,当中就有不少霓虹灯牌属于此列。除此之外,霓虹灯牌维护成本高,不少店主选择直接拆卸,换上了成本更低的LED招牌。

图源:《了不起的匠人》

据香港的政府文件记录,自2014年2020年这六年间,就有4000+块霓虹招牌被拆除。

随着霓虹灯牌的消失,连带式微的还有屈管师傅这一个行业,根据2018年的纪录片统计数据,在香港现存的专职屈管师傅,总共只有7位,而在鼎盛时期,一间霓虹灯厂就拥有近400位屈管师傅。

图源:《了不起的匠人》

在时代的推进中,港产片里香港独有的霓虹滤镜,将会逐渐黯淡。

名家写就的书法店招

撑起了广东食肆招牌的门面

在气派的霓虹灯招牌诞生、电脑字体大行其道之前,餐厅的招牌大多是专门请人手写而成的。

根据刘稳师傅 (制作霓虹灯超过60年的老行尊)的回忆,如果某位街头书法家所写的字,能为店铺带来好生意,那么他的字就会在其它店中深受追捧。

这些书法家未必都是名家。例如广州酒家的招牌,就是当年进行内部职工书法比赛,由一位胜出的职工梁鼎勋,根据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字体创作的,一直沿用至今。

在顺德的勒流,藏着一家开业超过50年的老牌冰室,小小店招上的书法字体,有力之间带点俏皮,跃动着村间小店的特色。

大部分讲究的餐厅,对招牌都慎而重之,会邀请名家挥毫,深有岭南特色。

细心留意老字号陶陶居的招牌行书,就会发现旁边落款:南海康有为题。

陶陶居总店的顶层,还有一座建有琉璃瓦六角的三层亭,悬着一块“可观亭”的牌匾,书写于1933年,作者就是被誉为岭南书法宗师的麦华三。

陶陶居的前身主业之一是卖月饼,可观亭就是当年让人中秋吃月饼赏月之地,这片牌匾也记录了餐厅的发展史。

这些餐厅招牌,至今依然是能代表城市的一张名片。

邀请书法名家题字,似是老店的接头暗号。开业超过30年的粤菜老字号“友联菜馆”,之前换了新的红字黑底招牌,就是请广东书法家吕志强所题。

在广州的清平市场,一间门头低调的老字号干货食材店,也是由广东著名的书法家张标手书。

省港澳有不少名店,都有张标的字迹。

如果到潮州、揭阳这种历史上的著名古城走一走,会发现就连下属村镇内的小小菜市场,都会用上名家题字的书法字体,深有古城底蕴。

如果说,香港食肆招牌的代表风格是霓虹灯,那一众广东著名书法家,则撑起了粤地餐饮招牌的格调。

招牌的字体与配色

不止是好看而已

餐厅招牌除了作为一个标识, 彰显气派外,还传递着经营者的愿景

香港书法家冯兆华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字体喜好。比如餐厅和酒店喜欢看起来敦实可信的字体。”

图源:明周文化

看看港澳及珠三角各地的餐饮招牌,确实如此。传统餐饮尤其偏好魏书、楷书与隶书,字迹雄浑磅礴、 筋肉辅茂,从视觉上看就很饱满。

开在广州窄巷里的老字号同记鸡粥,仅有一个小窗口面客,不能像街铺一般挂上显眼招牌,但也依然用上浑厚字体,显示小店的派头。

浑厚的书法牌匾,让一间马蹄粉店顿时有了底韵。

就连没有正经门面,仅是铁皮搭棚而成的花生凉果小店,也会用上魏书,以示店虽简陋,但做生意是认真的。

这间铁皮小店,已经营超过50年。

这些字体稳重的招牌,无形中传达着坚定的营商之心,仿如店主对客人的承诺。

除了字体以外,省港澳的餐厅招牌还有个特点,配色特别热闹喜庆。尤其是黄底红字、红底金字,寓意又红又旺,堪称餐饮招牌最爱配色Top2。

澳门的六记粥面的招牌就有点贪心了,悬着红字,挂着金字,把所有喜庆兴旺元素一手抓,传递出店家盼望生意兴隆的愿景。

作为一家餐厅的门面,小小的招牌可谓寸土寸金。

除了主招牌,有时还会加上辅助文字与宣传字句,进一步加深路人对餐厅的认知。

比如这间喜临门面家,店两旁有限的空间也不浪费,用来罗列招牌产品。排版很让强迫症舒适,每句都是五字组成。

还有些小店,即便没有造工精美的招牌,也依然努力美化,走出别样美感。

一间小小的士多,招牌被细心地贴上了透明胶,以土炮方式延长招牌寿命。零食玩具再拥挤,依然摆放有序,能感受到店主的用心。

一间普通粽子店,尽管没有外置招牌,却利用店面空间粘上不同工艺的粽字,同样达到了宣传效果。

从餐饮招牌看城市历史

我们在多年来四处逛gai找好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城市的餐饮招牌,其实还透露着这个地方的历史背景。

之前去汕头,就看到了大量繁体字招牌。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潮汕地区有众多港商,以及早年去香港、外国营生的潮汕人回流。

这些招牌,默默记录了潮汕的移民与商业史。

在汕头地标小公园里这栋南生百货大楼,就于民国时期由侨办兴建,依然保留着开业时的招牌字体。

开业近60年的汕头老字号飘香小食店,从招牌到对联,都是诞生时代的招牌设计风格,至今看起来依然很美。

东莞也有类似的例子。当地的康乐南路到教育路,食肆招牌乍一看仿佛身处台湾。这是由于当地曾聚居着大量台商,从而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台湾街”。

不止设计风格很台,招牌上的字眼也十分地道,火鸡饭必须是嘉义的,蛤蜊汤叫哈仔汤、蚝烙叫蚵仔连等,都是台湾人不言自明的暗号。

图源:alberthsieh.com

在澳门开业已150年的“洪馨椰子梹蒟发客 ,门口两边悬挂的椰壳上手写着“囍”字,其实是因为过去的中式婚嫁礼俗中,必须要备用椰子为喜礼。

这个门面的小装饰,默默记录了百年前的民生习俗。

招牌的“发客”,其实是批发零售椰子、槟榔与蒟青的意思。

仔细研究一些招牌上的字眼,更觉得有趣。

这家开业过百年的澳门土葡式食品店,懂行的人只要看到“牛油糕”三字,便知地道。

牛油糕是一种自葡萄牙殖民时期传入的甜食,经本地改良变成了土葡口味,必须要手工制作耗时三天,如今坊间几近无人能坚持制作售卖。

中文下方的葡文也明示了小店的历史。

将“咖啡”写成“㗎啡”,是港澳地区老派茶餐厅独有的写法,很有辨识度。“㗎”是粤语里常用的语气助词,与“咖”字同音,更为粤地人所熟悉。

诚如《明周文化》所说,“招牌”的象征意义从来不只是位置标示,能教人联想到餐厅镇店美食,到店家形象、营商决心,及至经济起飞后一片光明的前途,不同招牌样式中,都藏有主理人想说的话。

不同餐厅的招牌各有风格,有的雄浑有力,有的小巧精致,还有的充满浓浓年代感。它们不仅建构了独特的街头美感,也承载着城市历史、商业史、设计史、工匠美学等,是城市独有的视觉遗产。

一块招牌的状态与去留,也代表着餐厅的生计兴衰。又一块招牌拆去,又一间餐厅倒下,似乎是疫情期间的常态,让人唏嘘不已。

曾去过香港的旅客一定会记得位于兰桂坊的翠华茶餐厅,这间旗舰店已于2020年结业。

随着城市的规划与发展,这些深有特色招牌也许终将会被拆下,被替换成整齐划一却缺乏个性的店招。每个大城市的每条街道,面目都越发趋同。

在这些招牌仍然存在之时,我们只能用这些有限的影像,记录下它们的独特风貌。

愿这些路边的雅致长存。

图、文 | Sun Sun

编辑 | eimo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感谢阿fi、莹莹、蓝小姐、神婆、赵利平老师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参考资料:

《字型城市——香港造字匠》 郭斯恒 著

《看M+博物馆安格斯牛霓虹灯招牌 重温昔日饮食业者长情心意》明周文化

《消失物志》潘国灵 著

《香港消逝的霓虹灯》纽约时报

大家身边还有什么有趣的店招?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