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美食资讯 >

在外地过端午:我把心意藏在米和叶之间,煮成一锅思念

12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31 20:05:00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家里总会包满满一锅粽子。有时会包两锅,送给朋友和邻居。在我眼里,粽子只有一个样子,就是老妈包出来的样子;也只有一个味道,老妈包出的味道。

我家的粽子,每年都能收获一筐赞美,我一直以为那是一种礼节。当有人一脸惊喜,从我家要走一个粽子,说这是艺术品,要放着观赏时,我几乎是用看神经病的眼神在看对方。拜托,粽子是用来吃的,你的艺术品多放几天,就什么也不是了。

直到我来外省上学,再也没机会在端午节回家,才知道世间的粽子成千上万,能让我念念不忘的只有一种。只有老妈包的粽子,带着家的味道。

上学时,我每年都会在淮扬菜窗口买粽子。因为他家的粽子和老妈包的最像,一样的紧实,有嚼劲。可惜模样至少差了一个档次。原来朋友邻居们不是出于礼貌,而是真心在夸赞老妈的手艺。

离开学校后,连有内涵的粽子也找不到了。每年发的粽子,买的粽子,无一例外都是相似的制作手法。软塌塌的,没有骨头,更没有形状。那只是一团叶子裹着的一团米,连口腹之欲都满足不了,更别提内心对美的追求了。

老妈包的粽子,用的是老家传统的手法。粽子讲究形状,必须有梭有角;讲究平衡,必须能够站立;讲究内涵,糯米必须瓷实;注重清香,叶子得多裹几层。

这样包出来的粽子,其实是不宜放馅料的。很多人习惯在粽子里放蜜枣、豆沙,这些馅料看似好吃,其实掩盖了粽子原本的清香。

只有用新鲜的芦苇叶,将泡好的糯米层层包裹起来,再用小火慢慢煮几个小时,叶子的香气才能渗进米里。

这还不够,糯米必须瓷实。煮熟后剥去叶子的粽子,也是有棱有角能立起来的,这样吃起来才有嚼劲,这样的口感才配得上芦苇叶的清香。

为了重温家的味道,我自己动手包起了粽子。虽然手艺不如老妈,毕竟也是一脉相承,勉强学到几分神韵。

今年有北方的小伙伴前来助阵,我也趁机做了对比。发现她包的粽子也是有梭有角,很瓷实,甚至很实在(不但个头大,肚里还有料)。

不过我们包的粽子也有明显区别,用料和体型的区别。她包一个粽子只需要一张叶子,我得用三五张。她的粽子像北方粗犷的大汉,实在,有力;我的粽子更像南方温婉的少女,清秀,多情。

煮熟后的口感一样的好吃。至于能吃下三五个“粗犷大汉”,还是一二个“温婉少女”,就各凭本事了。

这些年,家中长辈陆续离世,许多传统习俗也随之渐渐消失,只有包粽子这门和吃有关的手艺流传下来。

同样的芦苇叶,同样的糯米,同样的手法,包出的是同样有家的味道的粽子。轻咬一口,满满的乡情在唇齿间回荡。

《寻梦环游记》里说,人的一生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第二次是彻底被人遗忘。

老家代代相传的包粽子手法还在,包出的粽子还是当年的味道。如果每年包一锅粽子,每年在粽子的指引下忆起家的味道,她们是不是就永远不会被遗忘?

亲手包的粽子,是传承,更是思念。我将所有思念留在米与叶之间,我将所有怀念注入清香之中。

有一种粽子,棱角分明,长相清秀。因为它来自明山秀水,曾饮江畔风月。

有一种粽子,口感独特,回味悠长。它代代相传,跨越千年时光。

有一种粽子,必须亲自动手。就像家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

今天是端午节,你想家了吗?你包粽子了吗?

我写我心,我书我意,我只做我自己。

相关阅读